开栏的话: 30年栉风沐雨,30年砥砺奋进。 撤县建市30年来,福清这座千年古邑,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湖中,勇立潮头,奋勇前行,发生了沧桑巨变。从贫困落后的“地瓜县”,到富庶美丽的“百强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国家级生态城市……福清,跨越发展的每一个铿锵足音,都是那么坚定而有力。 回首30年来福清的蜕变历程,我们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三十载——纪念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福清新闻网10月13日讯 (记者 滕端钦) 从老街的石板路、泥结路凹凸不平,到宽阔的东西相通、南北相连的道路网络将城市连了起来;从破屋旧宅低矮简陋到一个个高品质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城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到如今35平方公里……“30年来,福清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每一次华丽嬗变,都在续写城市建设版图拓展传奇故事。”作为福清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负责人吴传瑞看到福清30年城市建设规划变化,感慨万千。 吴传瑞告诉记者,撤县建市之前,福清在1960年2月编制了历史上第一版县城规划方案,该规划着重从功能区的角度对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及街道分布,对县城进行了第一次规划。1977年12月,编制了第二版福清县城远期规划。1982年编制的福清县城总体规划于1984年12月付诸实施,但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到1987年福清城市建设发展已大大突破远期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规划。1988年,福清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并于1990年福清市撤县设市之年实施。 当时,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大江南北,我省处在先行先试的有利地位。福清县(市)第二部规划蓝图《福清市城区总体规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当时的规划将城市的性质定义为以发展外向型、轻型工业为主的重点侨乡城市,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35万,用地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确定了城市功能分区、路网骨架,进一步提出了主干道命名的框架。规划依照用地选择的原则,总体布局上采用“组团结构,分片平衡”的模式,以林中村高压走廊为界构成东西两个组团。东部组团与城关旧城相连接,构建城市形态格局主体,面积1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7万人。西部组团与宏路镇相连,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万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体。 这一规划的完成,为撤县建市创造了一个必要条件,也为未来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福清市开始了跨越腾飞的征程。1995年,福清开始了撤县设市之后的第二版规划。 “根据福清城市发展的最新情况,新一轮的规划中将元洪、洪宽纳入到远景统筹考虑,这也是首次福清城市规划提出城市北拓和沿江向海的发展思路。”吴传瑞说,2002年,福清市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面对更加复杂的区域形势和经济发展动力,新一轮的规划将福清的城市性质定义为著名侨乡、工业港口城市,强化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以工业、港口为主的发展脉络,规划2020年城市人口为45万,城市规模达46.3平方公里。 发展中的福清并不曾停止过版图拓土的脚步。到2009年,进一步明确城市的性质为生态侨乡、现代化港口城市,在强调对外开放与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生态的重要性,强化江阴港的海上枢纽地位,在城市沿江向海环湾的发展格局上进一步提出了环湾的发展策略。2014年,规划进一步提出将福清打造成福州新区临港产业崛起的主战场、平潭岛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福建转型发展的“领头雁”。在这一轮的规划中,强调了全域规划、全域管控的概念,将原来的中心城区规划扩展到整个行政辖区范围,打造“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吴传瑞说,根据这一轮全域的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达到了200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40平方公里。 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在规划中,福清城市“版图”不断“长个”,一个“东拓、西进、南跨、北联、中优”的城市格局正向纵深发展。从2017年到2020年,福清市以成片改造、更新城市、拉伸框架、品质提升为重点方向,打通了近百条城市干道,优化了城市交通和排水系统的“毛细血管”,强化中心城区各组团、重点片区的空间联系,同时完善了片区教育、公园绿地、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了福清一中新校区,福清医院新区等片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高铁片区、观溪片区、利桥古街、豆区园等片区的建设,拉伸了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品质。同时,依托“一江、三溪、四山”的城市绿化框架,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通过“显山、露水、透绿”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30年弹指一挥间。福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蜕变成为举世闻名的全国百强县市。三十而立,福清正怀揣梦想,再度起航! |